投稿QQ: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国际刊号:2095-3437

国内刊号:45-1387/G4

邮发代号:48-21

出版地方:广西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发行周期:半月刊

创刊时间:2012年

期刊开本:A4

见刊时间:1个月内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收录简摘 >> 正文

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8年9月30日 浏览:412次

作者:刘深
摘    要:当前广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不足。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日益“边缘化”, 需要重新定位;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因此, 应对广西地方文化历史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主要在教材、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实践改革,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广西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 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一、问题提出
    对于中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国内高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 针对以往注重知识积累的弊端,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变化, 提出要以培养人文素养和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 针对以往重史和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提出要读文本、读经典、重本轻史;三是教学方法, 探索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总之, 学界基本是在宏观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 (教材) 体系与模式、课堂改革、教师风格化教学等不同方面, 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以研究和尝试,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然而, 这些改革, 总的来说, 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理归纳利用, 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2]近年来, 学界开始关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问题, 以期在微观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然目前已有之研究, 基本停留在微观层面, 即主要探讨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诸种意义和作用, 论述也较为简单。

    总的来说, 对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学界的研究仍是尝鼎一脔。因此, 本文试图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实践考察, 以解决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难题。

二、现实的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要求, 广西高等教育应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确立培养“创新文化人才”的教育理念, 发挥高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使大学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很多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 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日益“边缘化”, 课时也在不断压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古代文学有什么用”的疑问, 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 学生的学习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 因此, 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学生中不仅对于古代优秀的作家作品不甚了解的大有人在, 如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 而且他们对于地方文化特质和文化名人等更是茫然不知。这样的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 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此外, 当前广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不足, 因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进行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 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广西文化建设。尤其是, 自2012年以来, 广西重点培育打造“14+10”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国家战略, 推进广西—东盟经济圈的形成, 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设, 广西需要大量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人才, 这就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探讨地方历史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重新定位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长期以来, 教育界只注重古代文学的基础课功能, 而忽视了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众所周知, 文化和文学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故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既强调其基础课的功能, 又要突出其文化传播功能。因此, 古代文学这一门课程, 应该改变以往的定位, 而重新定位为要为广西培养适合的文学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以服务于广西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 广西各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中心, 若以学生身边的地方文化为突破口, 将容易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因此,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将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而且, 作为传统课程的古代文学得益于传统而又囿于传统,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普遍遵循的套路是注重重点词、句的解读, 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而从教学手段来看, 也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因此, 课程改革极易流于形式。而若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中, 将地方文化作为古代作品理解的图释者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承载者, 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 教学改革则较易操作, 而且也符合高校目前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的时代趋势。

    总的来说, 古代文学在教学中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 这是改变古代文学教学中只重“史”之文学历程, 而忽视古代文学史之空间地域特色之弊端, 让学生从时空两维度立体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古代文学教学与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 既让古代文学教学更具实践性与现实性, 又让学生参与地方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 对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无疑有着示范作用。

四、改革实践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 教学改革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虽然今日中国高校众多, 教材繁杂, 然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 发现对古代文学的教学, 大致还是延续写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绍等教学模式, 这就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探索该课程教学改革, 应主要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转变观念, 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从教材、课程、教法上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教学改革。

(一) 教材改革
    目前的古代文学教材普遍使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及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很难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有学者指出“教学研究的变革, 归根到底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它需要理性思维的力量, 它要求研究者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3]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编写一本题为《广西历代作家作品选》的纸质本教材。该教材当是一本既能体现广西地方文化特色, 又能培养人文素养的作品选读教材。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如下:

1. 选择作品的标准要能体现广西地方文化的特色, 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及适应教学的需要, 选择具体标准有: (1) 与文化名胜古迹有关; (2) 为广西历史文化名人所作; (3) 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4) 具有乡土情怀。
2. 作品的编写体例拟遵循以下原则: (1) 作家传记类资料。主要包括作者列传、传主与广西有关的论述以及后人的若干评价等。 (2) 文本原文。通过查阅地方志、地方诗文词集、地方民俗文化、地方历史文献等, 精选经典作品。 (3) 研究资料。提供学界不同学者所撰写的关于作品或作家的论文, 一篇作品选择二、三个不同的代表性看法即可, 以为教学提供多元理解的资料。 (4) 思考与练习。选择某篇作品, 涉及几个主要问题, 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理解作品;练习的形式多样, 包括读书笔记、文学评论、文学创作、文学采风等等。 (5) 作品数量控制在100篇以内。不限于广西籍作家的作品, 与广西有关的作家或作品均可入选。
(二) 课程改革
1.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设置广西地方文学教学的专题版块。
    依照《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广西卷) 》等著作, 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 如讲述先秦神话传说时, 可引入广西壮瑶等族的“布洛陀”、“莫一大王”、“一幅壮锦”、“百鸟衣”、“盘瓠王”、“密洛陀”等民间故事;又如讲述唐宋代文学时, 可重点讲述客桂文人的文学活动, 如柳宗元、李商隐、苏轼、秦观、黄庭坚、范成大等;又如在讲述明清文学时, 可重点介绍桂籍作家群的文学创作, 如蒋冕、戴钦、吴廷举、岭西五大家、临桂词人群体等。

2. 重新设计实习实训环节中的“文学创作与采风”的课程。
    通过与广西各地景区的联系与合作, 让学生前往实习, 以宣扬广西地方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采风与创作, 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转为实地考察,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调研、作业检查等方式, 丰富古代文学教学方式。

(三) 教法改革
    古代文学的教学历来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辅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环节。以往的古代文学史的教学, 是从理论到理论, 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 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 在教学方法上跳出传统模式, 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转变为研究探索性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 提高授课效果。具体改革措施有:

1. 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主要形式有:
(1) 将“寻找古代文学中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如唐宋文人与桂林山水) ”以作业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 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及地方文化名胜,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 促进学生的创新型、主动型学习。这样, 课外学习古代文学与文化便从“规定”变成“需要”乃至“必要”, 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中, 让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 在广西地方文化典籍、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广西地方文化现象等中选题, 将身边的“历史文化”进行重建, 形成自己对广西地方文化的“认知结构”。

    另外, 要注意的是, 所有的改革均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 即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融入广西地方文化资源, 不应对教学计划进行重大修改, 而只是局部调整教学时间, 适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五、余论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高校开设古代文学课程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 是在西方学术视野下建构而成。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文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20世纪的中国学者试图建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1910年, 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由武林谋新室出版。同年, 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开始撰写并讲授《中国文学史》。此后百年, 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专著难以计数, 且各大高校均开设这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文学史教材有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

    西方学者韦勒克和沃伦认为“编写某一个时期的文学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叙述的问题:我们需要辨出一种传统惯例的衰退和另一传统惯例的兴起。为什么这一传统惯例的变化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发生是一个历史问题, 用一般的术语是不能解释的”, 又说“文学上某一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4]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 如何叙述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因此, 本文所探讨的即是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的视野来叙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 从而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培养熟悉广西各地方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

注释
1张晓霞.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9) .
2沈辉.论引入地方文化资源改革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意义[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3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56.
4雷·韦勒克, 奥·沃伦合著,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307.

版权所有 【大学教育杂志社】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8 www.dxjyzzs.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邮箱: 备案编号:冀ICP备180328128号-1号 您是第 551871 位访问者

本站所有文字及图片文责自负,并均受版权法保护,仅供学术交流与参考,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