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年9月20日 浏览:464次
作者:丁胜锋 李飒 李艳杰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导致就业比较困难。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着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不强、学生实践动机不明确等问题。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模式主要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培养模式、“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联动模式、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模式。
关键词:能力提升; 经管类大学生; 实践模式;
目前, 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高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实践训练基地建设, 进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题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但是, 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中需大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经管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自1999年起, 教育部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108万增加到2011年的675万。一方面, 高校扩招给了学生更多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 高校扩招引起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素质相对较弱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不全在于扩招规模上, 更在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构、质量和就业观念问题上。目前的社会现状:一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另一面却是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也就是说, 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匹配、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 许多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不能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 难以满足企业需要。[3][4]
目前高校经管类学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5]:第一, 高校培养目标中缺乏对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依然较严重, 学校能够提供的实验条件和时间有限。第二, 专业教师实践创新意识不强、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弱,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造成障碍。第三, 经管类大学生对实践能力认知存在偏差, 实践动机和目的不明确, 不清楚如何提升实践能力, 也不知道从事哪些工作对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帮助。有些学生只是盲目地做一些发放传单、餐馆服务类工作就认为是在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第四, 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学生多项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供求不能对接, 而这种现象也是前三种现象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经管类学生实践能力的界定
经管类大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实践能力,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定论。[6]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部分, 具体构成如表1所示。
基础实践能力是指经管类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经管类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指经管类大学生运用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丰富知识, 通过长时间不断地探索, 在大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 独立地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三项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互促进, 互为影响。
三、经管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采用角色参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 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解更加深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 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深入企业, 熟悉所授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以便更好地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水平。同时, 学校也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熟悉经济与管理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实用”内容。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定期交流与合作, 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
(三) 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培养模式
到实习基地实习, 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 不仅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陶冶情操, 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真正领悟现代企业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素质要求和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此外还可以认识和了解各种类型的企业特点、生产经营方式等, 为快速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联动模式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以学生科技竞赛带动学科专业发展, 促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促进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营造一种科学研究普遍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培养氛围, 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目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青年教师科研教学水平欠缺等问题, 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 大学生社团活动模式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团中有一大批专业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学生, 这些学生结合社会生产实际, 致力于实践, 有些研究成果还因为其实用性强、使用面广而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推广。当前, 大学生创业热潮风起云涌, 其中有一部分创业学生就产生于高校中的学术科技类社团, 他们将自己在社团中形成的科技研究成果积极推向社会, 并吸引创业投资。
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教育理念的制约, 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探索出一套科学、适用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1牛文莉.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 2010 (4) :129.
2巩艳芬, 孙彦彬, 李友俊, 尹志红.基于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J].石油教育, 2010 (6) :72-74.
3范杰.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市场, 2010 (10) :169-170.
4黄启国.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商业, 2010 (9) :281-283.
5杨培修.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外教育研究, 2010 (9) :57-58.
6邓辉, 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 2008 (3) :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