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QQ: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国际刊号:2095-3437

国内刊号:45-1387/G4

邮发代号:48-21

出版地方:广西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发行周期:半月刊

创刊时间:2012年

期刊开本:A4

见刊时间:1个月内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收录简摘 >> 正文

高校师生沟通技巧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年8月10日 浏览:464次
作者:李璟 徐遵义
摘 要:当前高校师生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光荣使命, 在审视学生的弱点和缺点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审视自身的不足。教师只有在谙熟师生沟通技巧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主动与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才能克服师生沟通障碍, 使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走上一个教学相长、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良性发展轨道。根据当前中国高校存在的师生沟通障碍的现状, 可以探究和剖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师生沟通技巧和运用方法包括转变角色、获取学生信任、掌握沟通技巧、营造沟通氛围、言传身教等五方面。
关键词: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 沟通障碍; 沟通技巧; 教学相长;

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
    高校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 受教师的影响最大, 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必须有大量的交流和沟通, 但是当前高校师生关系普遍冷淡, 有时师生见面互不搭理, 形同路人。据调查, 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冷淡”或“很冷淡”的占到了85%。究其原因, 一方面, 学生抱怨教师不够和蔼可亲;另一方面, 教师抱怨学生不够奋发好学。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这种状况急需扭转, 否则, 对师生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也将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探究
    笔者在初为人师的几年中也常常受到师生沟通障碍的困扰, 后来经历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逐渐走出心理误区, 才大彻大悟、豁然开朗。总结分析起来, 造成当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传统师道尊严观念
    中国传统师道尊严观念认为, 教师是“道”的代表、“礼”的化身, 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学生不可以对教师的言行有任何不恭和异议。教师常常以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身份自居,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较少体谅学生的情感, 容易对学生过于严厉苛刻, 使得学生产生畏惧感, 自然对教师避而远之。
(二) 教师的素质修养和思想觉悟
    有些高校教师平时过分注重学术研究和学术教学, 学究气太浓, 讲课生硬死板, 缺乏幽默感, 不接地气, 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压抑, 容易使人疲倦和郁闷, 这些是朝气蓬勃、见多识广的学生们不喜欢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很容易不愿听课, 更不愿与教师合作交流。另外, 还有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觉悟不高, 喜欢追名求利, 过分忙于科研和各种社会兼职, 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副业应付了事, 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诚意、精力和时间都十分有限。
(三) 大学的地理位置、工作制度、教学体制和招生规模
    大学校园偏远的地理位置和教师不坐班的制度客观上制约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而且, 随着高校大幅扩招, 高校学生人数激增, 一名教师有时需要面对上百名学生进行授课, 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与每个学生都充分沟通。
(四) 年龄差造成的代沟
   师生之间的较大年龄差造成在兴趣爱好、文化底蕴、人生阅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即客观上师生之间存在代沟, 这使得师生双方缺少共同语言, 难以推心置腹、心悦诚服地交流沟通。
(五) 学生的叛逆倾向
    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 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反抗权威的叛逆倾向, 尤其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本身也有诸如懒惰任性、娇纵自私等弱点, 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教师不够尊重的消极情绪, 这容易给原本诚心诚意教书育人的教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和热情容易被削弱。
三、高校师生沟通技巧
    如前所述, 诚然造成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光荣使命, 在审视学生的弱点和缺点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审视自身的不足。学生毕竟还是涉世不深的孩子, 教师应该在谙熟师生沟通技巧的情况下, 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尽量克服师生沟通的障碍, 把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推上一个教学相长、互惠互利的良性共赢的发展轨道。笔者在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师生沟通方面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 总结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 认为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师生沟通技巧和能力,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转变角色, 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想与学生更好地沟通, 首先要转变角色, 与学生重新建立一种人格平等、亦师亦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要求学生必须对教师毕恭毕敬、言听计从。这种专制型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就是使学生畏手畏脚、循规蹈矩, 不敢挑战权威, 不敢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教育方式与当前大力倡导的创新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是不可取的。“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突飞猛进的经济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特质, 他们不是机械单一和被动接受的群体, 在与教师相处互动的过程中, 他们通常不甘于全盘接受, 对知识的领悟、对规律的探索、对人生的追求等均有着独到的见解, 教师应尊重、爱护和发扬青年学生的这些创新特质, 使他们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能提出独到见解, 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教师也能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正能量, 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素质, 使教学过程形成一种教学相长、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二) 提高自身素质, 获得学生的信任
    怎么才能让学生能敞开心扉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呢?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前提。笔者认为,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学高身正, 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
    学高身正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本前提。学高身正的教师博学多识、技术精湛、为人正派、爱岗敬业, 学生自然尊敬、爱戴和亲近教师, 愿意与教师交流。另外, 开朗幽默、谈笑风生, 不乏感召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学生沟通的意愿, 而冷漠古板、不苟言笑, 缺乏感召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往往会打消学生沟通的意愿。
2. 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学生和真诚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虽然教师的人生阅历肯定比学生深厚, 人生经验比学生丰富, 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应该认可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独立性, 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 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学生欣然融入教学过程中来。
   理解学生就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年轻学生的兴趣热点, 多渠道地扩展自身的文化底蕴, 缩小师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代沟。同时, 学会欣赏、宽容、赞美和委婉地批评学生, 善于在不回避矛盾的前提下,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和提升自信。
    真诚对待学生就是要主动、恰当、适时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融合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与教师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3. 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与技巧
    第一, 教师要善于倾听。教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敬和欣赏。此外, 倾听还能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另外,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倾听学生的心声, 还可以通过表情、身姿、动作这些非语言表达来倾听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和思想, 尤其是在课堂上, 根据倾听的结果适时、适当、灵活地调节变换授课方式和风格, 可以增进与学生的互动沟通的效果, 冲淡某些学术问题引发的枯燥呆板的气氛。
    第二, 教师应该开辟多种沟通渠道。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新校区大多地处偏远郊区, 高校教师通常不坐班, 这客观上造成高校师生当面沟通机会少的现状。因此, 教师应努力开辟其他一些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 以增加沟通机会。其他沟通渠道一般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短信、QQ聊天、课程网站等。巧妙、恰当、综合地使用以上多种沟通渠道可以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和频繁度, 有时甚至会产生超越当面沟通的神奇效果。
    第三, 教师应该善于使用语言沟通技巧。语言能力强的教师一般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处于积极正面的学习状态。而语言能力弱的教师容易使学生处于消极负面的烦躁状态。在师生沟通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使用以下常用的口语技巧和策略:首先, 教师语言应幽默。恰如其分的幽默语言具有活跃气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的神奇功效。其次, 教师语言应委婉。在师生沟通中, 教师委婉地表达否定和批评的意见, 学生易于从理智上、从情感上接受这些意见。再次, 教师语言可适当使用反语。师生沟通中, 教师恰当利用反语可以在不破坏和谐气氛的前提下达到批评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第四, 教师应该善于使用非言语沟通技巧。非言语沟通是指在沟通中通过说话的语音语调、身体语言、身体距离等非语言传递信息。非言语沟通在师生交流中往往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神奇作用。首先, 教师应注意说话的语音语调。一般来说, 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易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教师表达的教学内容。其次, 教师应注意说话时的身体语言。在授课和师生互动时, 教师应表现出恰当得体的表情和姿态, 经常自然而然地展示温暖阳光、平易近人的笑容, 充分发挥身体语言的独特魅力, 营造和谐气氛,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再次, 教师应注意身体距离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人与人沟通时的空间距离, 会直接影响沟通双方的亲疏程度, 教师授课时适时适当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 会让学生更有亲近感。
4. 营造有利于教学沟通的氛围
    首先, 教师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对某人的最初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对该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解释。依据首因效应的原理,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日后师生沟通的难易程度。因此, 教师一定要重视并精心设计和准备第一堂课, 为以后的师生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善于利用同理心营造和谐的教学沟通氛围。同理心是指沟通方暂时放弃自己的主观参考标准, 尝试以对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看待事物, 设身处地地体察对方的思想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越能设身处地地体察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就越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沟通氛围。
5. 最大化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古言道:“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表明, 教师的职责, 不仅是要授业, 更重要的是要传道, 即传授治学和做人的道理和态度。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而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和态度却可以使他们终生受益。据调查, 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品格中, “育人有道”列于榜首, “幽默感”和“公正”分列第二、第三, 而“渊博的知识”只排到第四位。可见学生更希望教师是一个“传道”者。教师“传道”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信念和理想。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和激情, 自己首先要对知识有着孜孜不倦、学无止境的追求和梦想,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把正能量和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真正地终生受益。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虽然他们身上既有朝气蓬勃的优点, 也有固执任性的缺点, 但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不应把当前存在的师生沟通严重障碍的现状全部归咎于学生一方, 应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不足, 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师生沟通技巧和艺术, 并把它们有意识地巧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样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在巧妙运用沟通艺术的同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将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学无止境的追求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沟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7) .
[2]常丽丽.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3]李长萍.论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4) .
[4]李昊.浅谈高校师生有效沟通的建立[J].经济师, 2006 (3) .

版权所有 【大学教育杂志社】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8 www.dxjyzzs.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邮箱: 备案编号:冀ICP备180328128号-1号 您是第 594162 位访问者

本站所有文字及图片文责自负,并均受版权法保护,仅供学术交流与参考,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