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发表时间:2018年8月10日 浏览:512次
作者:黄旭广
摘要:自2012年起, MOOCs (简称“慕课”) 就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也给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慕课的主要教学模式与表现形态, 准确认知和客观分析其内涵, 创建“本土化”慕课乃我国基础教育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慕课; 基础教育; 影响; 对策;
MOOCs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 中文简称为“慕课”, 意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其原型虽源于加拿大, 但发展壮大于美国。《纽约时报》在2012年把慕课看成是“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1]美国《时代周刊》也把“Planet of the MOOCs” (慕课星球) 评为2012年美国十大教育事件之首。[2]2014年6月, 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时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备忘录中就有一项是我国复旦大学与英国Future Learn (未来学习) 公司合作开展慕课教学。这是我国继中文课程在美国慕课平台登录后首次在英国的慕课平台上推出中文课程。慕课在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亮点的同时, 也在深刻影响着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慕课的认知
(一) 慕课是一开放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慕课可以满足“大规模”的学习者在线学习“大规模”的网络课程。目前其影响主要在于高等教育领域, 中文慕课平台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文版的慕课, 其影响也远不及后者。其虽然允许任何人免费注册学习在线课程, 但在获得学分时还是要缴纳费用。
(二) 慕课的教学特点
第一, 以“微课”或“微视频”的形式开展“碎片式”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其每个单元授课时间为5-10分钟左右。第二, 构建了虚拟班级和学习社区, 研发了交互环境, 拓展了信息交互渠道, 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克服了传统网络课程缺乏交互环节的弊端。第三, 提升了传统网络课程教学的品质, 充分体现了开放、共享、合作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 慕课的强弱分析
一方面, 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受身份限制的情况下在任何地方上网参加内容丰富、代表世界水平的网络课程学习, 这也许是慕课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慕课使得不出家门读名校课程成为可能。慕课的名校、名师对优质资源匮乏的我国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另一方面, 研究表明, 再强大的网络学习毕竟也只是有效教育的一部分。同时, 慕课的云量信息也对学生的有效选择、甄别增加了难度和负担。
二、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
由于慕课所具有的“大规模”、“开放”及“在线”的特点, 它可以满足任何有电脑连接网络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极低的代价学习世界一流学校的课程这一需求。在基础教育中, 慕课发挥影响的载体主要是“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这充分体现了追求公平与质量的教育理念。这也正是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关注点。陈玉琨指出, 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3]可以说, 慕课的发展对处于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基础教育是个不小的机遇和挑战。2014年8也13日, 由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与苏州市教育局联合发起的C20慕课联盟 (地市教育局) 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华师慕课”网也正式开通。国内一些地方的短期实践表明, 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实施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 慕课毕竟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 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学, 还包括情感、价值观的养成, 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并不能替代面对面教学。因此, 笔者认为, 慕课也只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 还不能称之为革命, 把慕课看成是一个服务平台或者是资源库更合适。但是, 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观念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这里, 笔者认为, 我们还应关注慕课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潜在影响。一方面, 慕课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发展的必然, 但其本质上是商业运作的产物, 追求商业利益是其基本追求;另一方面, 课程教学必然受到价值观、文化传承、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的价值观、教育发展阶段与我国有着极大的差异, 而且西方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地试图“同化”和“西化”我国。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 因为它要现代化, 这是我们可乘之机,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慕课虽然只是一个平台, 但其实质却是为西方国家抢占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甚至是为西方文化浸入的一个舞台、一种途径、一种手段。众所周知, 中国的网民数量 (接近7亿) 位居世界首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低头族” (不论何时何地, 都经常低头看手机的人, 而少有与人面对面交流) 。网络已经成为这些人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因此远离家人、朋友, 甚至偏离了现实的生活状态。崇拜、向往甚至是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已在青少年当中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慕课将在教育领域输入西方文化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慕课的教学一方面引领教改潮流, 另一方面也无时无刻不在传播西方的价值观、社会制度及其生活方式, 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西化”教育。慕课既可以是开放课程平台, 同样也可以是西化教育的舞台。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极为机密的《行事手册》中, 专门制定了搞垮中国的《十条诫令》, 其中第2条、第3条的内容是:一定要尽一切可能, 做好宣传工作, 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 就是成功了一半。”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 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 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在西方思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影响下, 一些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肆虐滋长。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受的消极影响更是令人忧心。
因此, 慕课对基础教育潜在的影响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此,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必须构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慕课。
三、对策建议
慕课对现代开放的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显而易见, 代表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新趋势。但是, 慕课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是现实的、深远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既要开放、包容、吸纳, 又要须冷静、反思、自我、创新、反制。
(一) 冷静、自我
我们不能被“汹涌”的慕课扰乱阵脚, 必须冷静、客观、审慎对待。我国的基础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 且长期以来一脉相承。另外, 慕课毕竟根植于欧美发达国家, 这些国外的经验未必适用于我国。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且牢固树立这种观念才不会被充满“洋味”的慕课所吓倒, 片面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走慕课道路而忘记了自己的本, 自己的根。发展自我, 走自己的路, 是我国基础教育应对慕课的最基本的立足点。
(二) 正视、吸纳
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 我们仍然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慕课。正视差距是找到差距、缩小差距的基础。我们要在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学习慕课, 争取“洋为中用”、“为我所用”, 力图开发本土化的基础教育慕课模式。
(三) 反思、创新
不要一味模仿, 盲目追风, 不能完全“拿来主义”, 更不要错误地认为慕课将颠覆我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实际上, 慕课只是教育模式改革中“沧海一粟”, 只是一种模式, 一种选择。我们要在反思自己, 分析慕课优劣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 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果不能突破“模仿”、“借鉴”, 那我们将永远生活在对手的阴影之下, 疲于应付, 从而使我国的基础陷入迷乱。
(四) 为我、反制
应发展自我, 科学规划, 对症下药,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协作攻关, 以点带面, 全面反制, 向全世界弘扬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必须加快协作步伐, 发挥统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基础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教育慕课同盟。
慕课在如火如荼发展。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开展反思性学习和借鉴。当然,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发达的、先进的未必适合中国国情。我们应该立足本国国情, 创新性地发展适合本土的慕课及慕课联盟, 发挥慕课的正能量,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观照MOOCs的开放教育正能量[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6) :18-27.
[2]马若龙, 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2) :20-26, 62.
[3]“慕课”对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