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发表时间:2018年8月6日 浏览:510次
作者:黄静婧 梁彩花
摘 要: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应对复杂国际国内舆论形势的必要手段。高校网络舆论具有参与主体主导性与从众性并存, 传播时空离散性与多元性, 传播效果强化性与放大性等特点。高校要以此为依据, 并从领导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干预机制、反馈机制和内驱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 引导; 机制; 高校;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信息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如何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确保高校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的网络舆论变化, 自动迅速地做出策略调整, 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意义
(一) 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不仅是大学生获取海量信息的有效渠道, 也是大学生表达自身利益需求和观点态度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舆论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表现出的带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价值取向和观点态度的总和。它既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报告, 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走向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通过监控和分析网络舆论, 有效把握大学生实时的思想动态, 及时干预和处置具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舆论, 避免其影响蔓延和危害扩大, 并以此为契机, 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答疑解惑,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其正确辨别、运用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二) 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高校应对复杂国际国内舆论形势的必要手段
国际国内舆论在当前呈现复杂态势。从国际舆论形势看, 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及互联网文化中的强势地位, 利用信息网络的非国界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从国内舆论形势看,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所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 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 极易引发人们产生错误的思想倾向。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 他们通过网络接受外界多元化的信息, 关注和参与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 并发表个人的评论。当这些评论“围绕特定主题大量出现, 并表现出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时, 就会形成舆论, 影响到大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甚至影响到他们在现实中的行为”。[1]因此, 高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用主流意识文化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占领高校网络阵地, 防范和抵御西方网络的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依据
(一) 高校网络舆论参与主体的主导性与从众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的主体力量, 但他们参与网络舆论的积极度并不均衡, 呈现出主导性和从众性的两极分化, 表现为“意见领袖”和“沉默的螺旋”两种现象。在高校网络舆论传播中, 少数对信息积极敏锐的大学生最先对网络事件形成言论, 他们凭借自身素质, 如对事件剖析深刻、文字功底好等, 使其网络言论迅速传播, 成为校园网络中的“意见领袖”, 他们能够主导和左右其余大学生网民的意见, 促使网络舆论的形成。而其余大学生由于从众心理, 把“意见领袖”造就的“强势”观点进行认知并赞同, 即使自己有不同观点也表示沉默, 从而形成“强势”观点越来越广泛扩散, 其余的弱势观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二)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时空的离散性与多元性
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时空的离散性与多元性是指, 基于网络开放、交互和快捷的信息平台, 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时空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 呈现出网上与网下交互传播、校内与校外交互传播。具体表现为:网络舆论在新媒体 (如微博、微信、qq、博客等) 与传统媒体 (如报刊、广播、海报等) 之间交互传播;网络舆论话题不仅在网上关注和讨论, 而且在大学生休闲娱乐、同学聚会、吃饭聊天甚至是作为班级、学生社团的活动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校内的网络舆论传播到其他学校, 形成学校间的网络舆论互动;学校内的网络舆论传播到社会, 与社会的舆论形成互动, 有些甚至演变为社会舆论;学校内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后, 由于影响不断扩大, 可能由国内舆论转变为国际舆论。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时空的离散性与多元性体现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多元混合传播模式的并存。
(三)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效果的强化性与放大性
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具有强化性和放大性的效果。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相近的年龄、相似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生活学习经历, 所以在思维模式、价值态度和话题的关注点上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只要有触动大学生神经的敏感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出现, 无论信息多么细微, 都会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 成为他们热议的焦点议题。大学生利用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网络平台, 尽情宣泄情绪, 释放本我, 表达利益, 发表言论。由于从众心理、集体无意识心理、群体传染和暗示心理等作用, 在网络热议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思想共鸣和协同, “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采取同一个方向,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 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2]这种集体心理借助网络媒体多向传播的高度交互性, 能够达到效应显著放大和倍增的效果, 大学生的关注、评论能够瞬时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甚至产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和现实中的群体事件, 造成网上网下相互呼应和加强。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运行机制
(一) 健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领导机制
第一, 组织协调。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和齐抓共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制。设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小组, 由校党委负责人担任组长, 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统一协调管理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 制度保障。高校要以制度为保障, 处理好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内容、队伍、经费、工作安排等问题, 特别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为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的主动权提供制度保证。
第三, 能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自觉强化舆论意识和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加强对高校网络舆论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系统研究。不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来搜索舆论信息, 凭借敏锐的舆论信息鉴别力和反应力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而且要善于抓住舆论引导的时机, 基于科学的舆论分析设置准确合理的议题, 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二) 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的监测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论的监测预警机制包括监测和预警两个环节。
在监测环节, 要制定高校网络舆论监测制度, 明确监测内容和监测范围。要坚持技术监测和人员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 高校要加大对监测技术的应用, 联合相关部门研发适应高校网络舆论实际的技术软件, 通过技术简化海量信息, 确定并跟踪大学生网民的热点话题, 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趋势;另一方面, 高校要制定并实行舆论巡查制度, 设置专门的舆论巡查员负责监测跟踪校园网、QQ群、博客、贴吧、论坛的各种言论, 捕捉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在预警环节, 基于技术和人员对网络舆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 依据不同的舆论指标确定网络舆论的种类和等级, 建立有效的应对不同等级舆论的高校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在预警信号发出后, 要全面准确地跟踪舆论, 系统地把握舆论的发展动向, 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沟通联系, 做好网络舆论危机应对的准备工作。
(三) 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的干预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论的干预引导要遵循高校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的规律, 根据舆论发展的态势确定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注意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引导的合力。当舆论事件发生时, 高校要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动态, 谨防因细小变化产生的“蝴蝶效应”;当舆论事件升温为焦点事件时, 各种信息纷繁复杂, 呈爆炸性增长, 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心理, 网络舆论传播效果的强化性与放大性, 传播时空的离散性与多元性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时期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主要是对事件进行积极主动地回应。高校要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 启动地校联动合作机制, 与政府、主流媒体、网络监察等部门密切合作, 借助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实事求是地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 引导大学生对焦点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舆论开始出现至舆论逐步整合阶段, 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高校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在舆论引导时利用其影响力、号召力和对事件的理性评价, 强化主流权威言论, 为大学生解惑, 避免舆论的盲目性。同时, 高校还要借助校园广播台、校报、校园论坛等作正面舆论的宣传和渗透。在舆论事件结束后, 大学生对舆论事件的关注度逐步减弱, 高校不应该就此停止思想引导工作, 还应利用校园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大学生今后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认识和评价问题。
(四) 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反馈机制
高校对网络舆论进行干预引导后, 并不意味着引导流程的完结, 还要通过反馈机制来反馈舆论引导效果, 调整舆论引导设计, 巩固舆论引导成效。具体有两项工作:
第一, 构建舆论引导效果评价指标, 获取效果评价的反馈数据。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效果评价指标是评价大学生态度、情感、信念、价值观等的相关指标。设计舆论引导效果评价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舆论事件的意见评价、基于何种价值立场或思想背景形成这样的意见评价、对舆论事件有哪些未来设想和期待、对舆论事件解决的满意程度如何及心目中的解决方案等。[3]高校可以把这些内容具体化为多个小问题, 通过与学生面谈、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等方式获取反馈数据, 同时也应该利用特定的技术软件对校园网站、博客、跟帖等进行方面,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将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深挖出来,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调整舆论引导内容和方法。
第二, 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总结备案。高校应该对每一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汲取经验教训, 提出整改方案, 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 并连同此次舆论引导工作的原始材料进行归档备案, 用来指导实践工作。
(五) 强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内驱机制
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是高校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内驱动力和长久保障。因此, 高校要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的内驱机制, 即重视大学生作为舆论接受者和传播者的主体地位,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提高其网络道德自律能力。高校应培养大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分析、辨别和判断各种网络信息, 不盲从和盲信各类虚假的网络信息和偏激的网络舆论, 要有清醒的法律维权意识, 避免网络舆论给自身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高校还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从自身做起, 正确运用和传播网络信息, 理性发表网络言论, 决不传播恶意中伤他人和危害社会的网络信息。
参考文献
[1]张瑜, 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8) .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春波.舆论引导论[D].武汉:武汉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