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历史文化课程的特色教学
发表时间:2018年7月24日 浏览:484次
作者:罗运胜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建设, 应该注重凝聚力量、打造特色, 努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开设有特色的专业系列课程, 实现学科核心课程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课程的有机交融与协同发展。国内外史学数十年来的发展和交流成果已经提供了可观的教育资源, 任何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都可以创造条件开发和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外地历史文化成果, 以实施特色教学。要提高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坚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探讨, 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野外历史文化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本领。
关键词:地方高校; 历史文化课程; 特色教学;
在地方本科院校, 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由专业主干课程、众多选修课程、历史通识类课程三部分构成。如何把这三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它们在培养和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学识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发挥它们在拓展非专业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和视野方面应起到的作用, 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任务。笔者根据多年来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经验, 结合学生的实际, 阐述个人的几点认识和心得, 这就是:不论在专业教学还是非专业的历史教学中, 都应当注重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设计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挖掘有特色的教学资源, 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手段。简而言之, 就是实施历史文化课程的特色教学, 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特色教学的必要性
在地方本科院校, 要想提高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方面当然必须加强和改进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众所周知, 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 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专业主干课程提供了增进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理论、形成专业技能的基础平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既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也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考古学等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只有学生达到了这两方面的基本要求, 才能说培养了合格的历史学专业的专门人才。
但另一方面, 又必须打造自身的地方特色。因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大城市拥有的优质资源, 只能因地制宜, 挖掘和打造地方特色。我国高校众多, 受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制约, 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高校云集, 而且高水平知名大学基本分布在这些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办学条件上一般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而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高校明显偏少, 也缺乏足够的办学资源。但毕竟, 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存在更复杂的多样性, 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在历史文化上拥有自己的独特资源。在开发这些特有资源的时候, 当地高校肯定是最有条件的, 完全可以就地取材, 就近挖掘本地资源, 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做出独到的贡献。其次, 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 决定了地方院校的历史教学必须注重阐明地方性历史。中国历史的发展, 自有人类出现开始, 就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在远古的时候,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不同族群的文化发展既遵循着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又因各地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而创造着各自地方的文化特性。[1]在中原华夏与蛮夷戎狄等周边部族不断展开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方性历史。而对地方性历史的记述很早就已开始出现, 比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而要真正认识中国历史的深刻内涵, 必须在揭示各个地方性历史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这也就是数十年来我国地方史或者区域史研究持续繁荣的原因所在。因此, 地方院校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研究当地历史的特性及其在全国历史中的地位, 告诉学生所谓中国历史其实是无数地方性历史的纵横交织。任何地方性历史知识都不应该被忽视。再次, 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需要各地的历史院系提供和发展地方性历史知识。我国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虽然不多, 但在全国的地区分布上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既然全国的历史是在无数地方性历史纵横交织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 那么提供确实可靠的地方性历史就成了各地高校历史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责任。此外, 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专门人才, 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对区域历史文化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 以适应各地中小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教学, 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没有特色的课程教学难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让课程的特色得到彰显, 才能以其特有的魅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课程的特色首先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而中国是一个疆域广大、地方民族多样性显著的国度, 要对这样一个国度的历史文化产生真正的认同感, 只能在学生亲身感知的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基础上才能体认到真实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再次, 可以对地方历史文化形成认同感。在体认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和巩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加深对于自己所属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 确认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当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样就能加深对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提高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水平。最后, 可以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持, 可以促进中小学的教育教学, 有利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普及和传播。在当今的中国, 各地都已重视文化建设, 积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分布各地的高等院校纷纷主动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 充分调动学术资源, 整合历史教学和研究队伍, 凝聚力量, 开展历史文化的调研和资源开发工作。做好了这一系列工作, 既能为地方政府的相关工作提供研究资源和智力支持, 又能推动和帮助各级学校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 开发出丰富有效的校本系列课程, 发挥育人功能。
二、特色教学的可行性
既然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 地方本科高校有没有条件开展特色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 数十年来的历史研究已经积累了众多成果。特别是揭示各地历史文化特点的地方史和区域史成果, 多得惊人, 为历史文化的特色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可利用的学术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外史学界的历史研究领域大为拓展, 地方史和区域史研究蓬勃开展。法国的年鉴学派地域社会史研究, 美国的“中国中心观”历史研究, 台湾的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 日本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 等等, 对中国的地方史和区域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中国的地方志学术传统也自然地发展为地方史或区域史研究, 加上我国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勃兴, 极大地推进了全国各地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在众多的地方史和区域史研究中, 东北学者群的东北史研究, 西北学者群的西北历史文化研究, 西南学者群的西南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华南学派的华南研究, 华北学界的华北地域历史研究, 两湖学界的楚文化和长江中游历史文化研究, 特别是江浙学者群的江南历史文化研究和徽州学研究, 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特色多样和复杂面貌。[2]难以计数的区域历史文化研究论著为各地高校开展有特色的历史教学构建起蔚为大观的教育资源。
(二) 任何高校都可以依托地方, 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 为特色教学服务。笔者所在的湖南文理学院位于湖南常德, 此地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挖掘和开发利用。如城头山古城, 善卷和德文化, 屈原事迹, 里耶秦简、武陵蛮和五溪蛮, 桃花源故事, 刘禹锡谪居朗州, 周行逢治楚, 钟相杨幺起义, 李自成禅隐常德夹山寺, 清末开埠, 辛亥革命, 侵华日军细菌战和常德会战, 等等。上述本地历史与文化特色, 都可以在众多课程中设计教学内容, 加以实施。而位于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 多年来依托广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学办学特色。该校历史系师生曾长期致力于太平天国史研究和教学, 后又大力开发本土历史文化资源, 比如桂系军阀历史、泛北部湾历史文化、西江流域历史文化、湘桂走廊历史文化、桂林抗战文化等等, 所开展的教学改革和研究风生水起, 取得了累累硕果。
(三) 地方本科高校也能创造条件, 努力开展野外历史文化特色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们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考察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我们的培养方案, 一年级时组织学生去长江三峡、荆州等地, 参观和考察三峡两岸的历史文化古迹, 例如白帝城、奉节历史博物馆、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以及三峡水利工程;二年级时组织学生去湖南宁乡、韶山、长沙、井冈山等地, 参观和考察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韶山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湖南省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大井革命遗址等;三年级时组织学生去西安及其周边地方, 参观和考察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茂陵、乾陵、西安古城、钟鼓楼、西安碑林、大明宫遗址、大雁塔等。上述要考察的历史文化遗存内涵广泛、形式多样, 上起史前人类及其文化遗存, 下讫共和国的历史, 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的极好的生动材料, 对中国通史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多年来,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直都很高, 他们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考察和分析所接触的无数实物、遗存, 反响热烈, 获益无穷。其他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一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考察项目,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特色教学的有效实施
以上业已说明, 地方本科高校完全能够开展好历史文化课程特色教学。不过, 要实现历史文化课程特色教学的目的, 提高各类课程特色教学的效果, 还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科学构建教学体系。
第一, 要以各类历史课程的教学为中心, 把历史文化理论与历史文化事项的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 进行深度的历史文化理论探讨。数十年来, 中外学术界关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所提出的理论学说精彩纷呈, 林林总总的理论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当代的历史研究发生了影响。英国汤因比的文明史观启发我们, 各种文明的发展史都有自己生长的脉络。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观告诉我们, 对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要有宏观总体的把握。美国的中国中心史观告诉我们, 任何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 都有地方社会的深刻背景。中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流派, 已经走向“历史现场”, 用众多成果揭示了区域历史文化的内在理路。[3]这些理论和学说都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完全可以借来研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只要我们运用这些理论和学说, 实际考察各地的历史文化事实和现象, 比如人口与生计、社会组织和结构、政治权力和秩序、民间习俗与风尚、宗教信仰等等, 分析其间的出入, 检验其真理, 发现其谬误, 就能明显提升我们思考历史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当我们对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有了具体的把握之后, 当我们对全世界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形成了比较真实的认识之后, 我们才能说自己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达到了 真实的生动的具体的认识, 我们所学到的历史才不是抽象的知识, 才不是干巴巴的一些结论。
第二, 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扎实开展野外历史文化的实践教学。历史教学需要良好的条件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包括图书资料、音像资料、文物设备, 也包括野外历史文化遗存。因为历史发生在过去, 要想再现历史场景, 必须借助各种资料和手段。一般的历史讲述和呈现需要有好的条件和资源, 而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教学更是如此。其一, 地方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应当积极研究能够服务于特色教学的资料购置、音像文图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建设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 尽量满足教学需要。但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在历史图书购置方面明显滞后, 院系资料室也是多年未进新书。在图书经费总量有了较大增长后, 追加用于购置历史新书的经费是必要的。其二, 文物资料的建设和利用相当重要。我校原有文物陈列室, 拥有文物数百件, 但是搬迁到新校区后, 一直堆放在仓库中, 至今都没能重建文物陈列室, 这无疑制约了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教学, 如能重建并充分利用就可促进特色教学。其三,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利用。这在我校已具有二十多年的优良传统。本校不仅有本地的常德博物馆、德山、澧县博物馆和文庙、城头山古城、石门博物馆、夹山寺、林伯渠故居、洪江古商城、凤凰古城、桃花源、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韶山毛泽东故居、湖南博物馆、南岳衡山等众多教学基地, 而且在省外也比较固定地建成了荆州和三峡、井冈山、陕西西安这三大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教学地点。这些实践教学资源条件优越, 多年来在每一届学生的教育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我们必须保持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第三,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本领。需要指出, 开展特色教学并不是目的,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因为高校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备史学专业的基本能力, 形成比较完善的史学素养。众所周知, 当代史学的专业教学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 包括调查和收集史料的能力、考辨史料真实性的能力、分析和解释史料的能力、理论思维和史事概括的能力、史事评述和表达能力, 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 需要相当艰苦而复杂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深入历史发生的现场, 在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认知历史、把握历史, 教会学生形成切实有效的学科能力,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而要进入历史现场, 有两个途径是必经的, 一个是阅读原始文献, 在接触和理解原始文献的过程中了解比较真实的历史, 笔者曾经带领全班学生去到图书馆古籍室亲手翻阅古文献, 效果不错;另一个是考察历史文化遗存, 在历史活动发生地观察实物, 近距离接触历史遗迹, 从而体认具体的历史。学生通过这两个途径所认识到的历史, 就不会是抽象的历史、普遍的历史, 而必定是具体的历史、特殊的历史, 能让他们体验到人类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 也就是各地特色的历史文化。通过这样的训练,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本领, 让学生懂得那种认为学习历史就是看几本历史书, 背下几本历史教科书的看法实在是荒谬的, 这样认识到的“历史”是干瘪的、虚假的, 不仅没有任何意义, 反而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