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QQ: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国际刊号:2095-3437

国内刊号:45-1387/G4

邮发代号:48-21

出版地方:广西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发行周期:半月刊

创刊时间:2012年

期刊开本:A4

见刊时间:1个月内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收录简摘 >> 正文

论视觉文化时代师范生的视觉素养教育

发表时间:2018年7月16日 浏览:456次
作者:马小晗 马瑞君
摘 要:在视觉文化时代, 师范院校的学生视觉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国民素质。视觉素养的构成分为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和视觉创造能力。师范教育中应提高对视觉素养教育的认识, 重视视觉素养教育;编写系列教材, 专设视觉素养教育课程;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视觉表达的训练机会。对能以图形、图片、图像表达的内容则尽量少用文字。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 而且通过画图可让学生理清思路, 把原来感到模糊的各要素间复杂的关系理解清楚, 帮助学生简化学习信息, 深刻领会和记忆知识点, 促进学生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的相互转换, 有效地培养学生视觉信息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视觉文化; 师范教育; 视觉素养;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经历了图画—文字—图像的发展过程。人类在早期的图画交流中诞生了文字, 而如今文字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视觉信息进行传播, 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出现以后, 通过图像进行传播、依赖于视觉获取信息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人们的交流方式正在全面地由文字向图像转变,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文化———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当前, 从小学到大学, 学习资源的可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知识能力的获取对视觉感官的依赖越来越强, 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渗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 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信息的重要途径。显然, 人类已经从“阅读时代”进入“读图时代”。面对这样一个认知信息方式的变化, 直观地思考所呈献图像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关键性技能之一, 由此而形成的对图像综合解读的能力, 即视觉素养则变成一个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视觉素养的研究, 可将视觉素养的构成分为4个能力层次:即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和视觉创造能力。视觉能力是一个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正常人都具有正确感知、理解、交流和创造图像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因为, 这种视觉信息的能力是后天形成和逐步发展的, 也正是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印刷时代, 文字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读与写的素养则是当时最重要的素养。而在视觉文化时代, 视觉素养则与印刷时代的读写素养一样, 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素养构成。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视觉资讯, 如果缺乏视觉认知能力, 将成为现代“视觉信息文盲”;如果没有敏锐的视觉批判认知能力, 就难于解构包含在这些信息中的深层次含义, 更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于视觉素养的发展依赖于成长过程中视觉信息的刺激、教育和训练, 如果缺少这种教育和训练, 必然会影响到视觉素养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一个人在“读图时代”对信息的学习、表达、解读、创造与传播能力。
一、国内外视觉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 国外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可以说, 美国是视觉素养概念及视觉素养教育运动的发源地。从20世纪20年代的“视觉教育运动”到201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 美国一直引领着视觉教育的发展, 不断促使人们重视图像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视觉素养的培养。特别是20个世纪60年代后, 美国掀起了以“荧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视觉素养运动”, 在政府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 视觉教育逐渐进入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1980年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视觉教育资源陆续被开发和应用, 并成立了众多的视觉素养教育组织, 这些标志着视觉素养教育运动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美国的视觉素养教育过程从培训教师开始, 首先提升教师本身的视觉素养, 让各级教师在提升自身视觉素养的同时, 掌握科学的培训方法, 逐步使视觉教育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正式教学科目。视觉培训模式包括探索、记录、表达、激发、交流和想象6种模式。经过这些模式的培训, 能更具体、更明确地要求学习者正确理解图形、图像、图表、图标和视频等视觉现象背后的含义, 且能够解释视觉材料的制作者如何使用这些视觉工具来表达思想。加拿大视觉素养教育与美国类似, 但其主要通过学习资源的视觉化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英国视素养觉教育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 其培养模式或作为一个科目开设, 或与其他课程整合开设。最值得借鉴的是英国, 它在大多数师范教育中, 都将视觉素养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开设或嵌入其他课程中, 同时有大量的视频学习资料和网络信息。澳大利亚被认为是最重视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国家之一。从小学生开始培养, 其培养模式与英国类似, 分科学习或整合进其他科目中。此外, 其还非常重视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生活中,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制作大量内容生动的视觉教材, 学生在课堂之外也拥有很好地发展视觉素养的途径。
(二) 我国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我国视觉素养教育整体起步较晚, 徐亚男等对香港、台湾及大陆视觉素养教育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香港地区早在1973年就出版了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本, 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培训网站、视觉资料及课程, 几乎在所有高等院校均设有与视觉文化相关的硕士和博士专业。台湾地区不仅政府重视视觉素养教育, 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1998年, 在政府的倡导下, 他们将原独立设置的艺术类科目整合成“艺术与人文”科, 在这种整合中融入了视觉素养的教育内容, 并在学者“视觉素养大众化”的呼吁下, 从幼儿教育到成年人的培训, 设立了系统的视觉素养教育活动, 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视觉素养学习网站, 为培养大众视觉素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笔者曾参观过台湾多所高校, 已感受到学生视觉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普及情况。在大陆, 视觉素养教育明显滞后, 虽然已有一些学者撰文呼吁, 一些研究机构针对中学生视觉素养设计开发了视觉素养训练软件,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已写入“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但在实际教学中, 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 从教师到管理部门均未给予视觉素养教育应有的重视, 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更没有形成视觉素养教育的自觉行为。
二、视觉素养在师范教育中的现状及意义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 在视觉文化时代, 其培养对象视觉素养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 而且关系到全民的视觉素养水平。当前我们对未来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即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在查阅目前大陆许多高等师范院校所施行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后, 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哪类知识或培养方案中均难觅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具体要求, 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有关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包括色彩、图形、图像及其编辑处理技术等有关视觉素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操作, 这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常常是本科目知识传授中的副产品。可以说, 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尚未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科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
    视觉素养的基础来源于艺术教育, 特别是美术教育。在我国大陆, 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美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实用技能、审美教育到现在把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 强调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发展阶段。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中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说, 学习活动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 这为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在视觉文化时代, 仅依靠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基础来应对读图时代的各种信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目前中小学教师视觉素养尚处于懵懂阶段。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视觉素养的调查显示, 除对视觉信息表达能力表现良好外, 其视觉信息认识能力、视觉信息解读能力及视觉信息的评价能力均表现较弱。笔者接触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 发现他们对色彩、图形的一些基本含义缺乏理解, 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对其完成的多媒体图像或视频作品在意义表征和界面构图设计美化方面远不如文科学生。
    学生素养的缺乏往往是源自于教育和训练的缺失, 师范生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同样也需要经过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因此, 在师范教育中, 纳入系统、完整的、自觉的视觉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师范教育中加强视觉素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 提高认识, 重视视觉素养教育
    首先,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指导行动的前提。开展视觉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的质量, 同时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要想跟上时代发展和国际上视觉教育发展的步伐, 提高未来教师的视觉素养, 必须让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认识到新的时代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从政策和管理层面给予倡导、引导和支持。其次是培训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的视觉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视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对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或将视觉素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使教师有自我提升视觉素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 敦促有基础、有能力的教师开设视觉文化类校性选修课程, 逐步将选修课程发展为教师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 并使之成为师范生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技术、艺术类等专业将视觉文化类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师范生视觉素养教育的氛围和体系, 并将视觉素养教育写入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
(二) 编写系列教材, 专设视觉素养教育课程
    有关在高等院校开设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阐明和呼吁多年, 但实际情况很不乐观。目前, 仅个别院校形成视觉素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了视觉素养教育, 而绝大多数院校没有相应地课程或培训, 这是令人焦虑的。究其原因, 除从管理者到教师自身认识不到位外, 直接原因是师资缺乏。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课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的课程, 涉及视觉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广告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 以及对网络文化的敏感, 不经过系统学习和长期积累, 很难胜任。因此, 要实现在高校普遍开设视觉素养课程, 教育管理部门要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教师, 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 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 确定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以引导和助推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
(三) 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
    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体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当前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 投影、多媒体、各种视觉资源的运用, 已呈现出读图时代的教学特征, 这给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师范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的问题是多数教师尚处于视觉素养教育的无意识阶段, 若加以引导和培训, 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强化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识, 而且可成为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的主力军。
在实际授课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 借助于计算机等媒介精心制作课件, 合理添加图片、视频、Flash以及特效, 灵活使用概念图、关系图、流程图、树状图等。理科教学对一些变量关系数据的呈现, 根据需要正确使用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等。这样做不仅能充分展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 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和有趣味, 而且可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升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懂得如此运用图形、图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的意图, 以培养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解读能力。
    在学生方面, 要给予学生视觉表达的训练机会。对能以图形、图片、图像表达的内容则尽量少用文字。如植物生物学教学中, 对细胞的内膜系统在发育上和功能上的联系、碳三和碳四植物叶结构和光合效率上的差异等内容, 教材中已有部分文字描述, 布置作业则要求学生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对一些实验步骤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则要求学生以流程图的方式呈现。这样要求, 学生不仅有兴趣, 而且通过画图可让学生理清思路, 把原来感到模糊的各要素间复杂的关系理解清楚, 帮助学生简化学习信息, 深刻领会和记忆知识点。在此过程中, 可促进学生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的相互转换, 有效地培养学生视觉信息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这样, 视觉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深入课堂, 使学生的视觉素养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 (第2版)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2]雷要曾, 袁冬梅.美国中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11 (7A) .
[3]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王帆, 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5]Bernard Cesarone.Visual Literacy[J].Childhood Education, 2005 (82) .
[6]Elkins, J.Visual Literacy[M].New York:Routledge, 2007.
[7]Peter Felten, Visual Literacy[J].Change: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2008 (40) .
[8]张舒予.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教师, 2010 (9) .
[9]王志强.视觉素养对现代戏媒体艺术教学的新要求[J].视觉杂谈, 2009 (2) .
[10]罗双兰.解读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10) .
[11]蒋海琳.英国高校视觉素养培养特色及其启示[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09 (2) .
[12]黄宁宁.澳大利亚中学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分析与启示[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09 (10) .
[13]徐亚男, 蔡冠群.两岸三地中学视觉素养教育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 (4) .
[14]孙芳芳, 任永祥.基于视觉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1 (2) .
[15]彭文秀, 赖素军.高校师范生视觉素养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3) .
[16]王刚, 张舒予, 朱永海.高师院校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1) .

版权所有 【大学教育杂志社】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8 www.dxjyzzs.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邮箱: 备案编号:冀ICP备180328128号-1号 您是第 594027 位访问者

本站所有文字及图片文责自负,并均受版权法保护,仅供学术交流与参考,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