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发表时间:2018年5月17日 浏览:374次
摘要:在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下,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下,在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高职学生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技术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像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互联网+”传统产业可以实现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通过“在线”交互可以形成“活的”数据,从而被随时调用和挖掘,使其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本身具备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信息(数据)的巨大潜力能爆发出来,转化成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70万人,比2015年增加21万人。传统的就业岗位已不能满足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而高职毕业生相对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急需一种新的就业方式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响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高度重视,建立创新创业扶持机构,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因此,创新创业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扩大就业、实现强国富民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这种挑战将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育人模式与规章制度。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形势所趋。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和透明性的特性,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逐步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通过互联网,完成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社会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扩充了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把线下活动作为互联网教学活动的重要拓展和补充,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做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在“互联网+”环境下才可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四、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遇到的问题
1.创业教育滞后,人才培养体系需调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调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基本上都流于形式,脱离了人才培养体系。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只是象征性的开一些公共课或选修课,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为学生设立创新创业的咨询、孵化体系,没有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没有投入资金补助。虽然有些学校建立了高职学生创业园、孵化器,但是,真正运行起来的创新创业团队并不多,使创新创业无法真正落地。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师资匮乏已成为开展创新创业的瓶颈。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没有创业经历,所以对于创新创业方面知识掌握较少,即使通过专业的师资培训,也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人又很难聘请得到。由于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导致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高职盲目行动容易受挫。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缺乏了解,盲目行动容易受挫。许多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缺乏了解和认识,创业期间盲目行动导致创业失败。有些学生虽然在互联网上创业,但对网络运营、项目开发并不了解,中途放弃的有很多。高职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之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宣传方式不对、宣传力度不够、资金不足、技术不够以及产品不新颖等,都会导致创业失败。基于此,笔者选择了“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行课题研究,旨在使学生融入“互联网+”思维,整合学校、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家庭的资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切实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笔者采用访谈调查法、资料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调研,对区内区外的高职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极不自信,也不敢去尝试创业。在当前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在就业形式的压力下,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因此,通过笔者的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建立创新创业思维与理念。
创新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构思创意、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会发现问题。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问题”之中,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问题是一切发明与创新的起点;第二,随时构思创意。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另辟蹊径”的创意,它是解决问题的“加速器”;第三,善于解决问题。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创意的出现,直到问题的解决,创新要把研究和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创意得到实施、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实现创新的价值。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理念,不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包办,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机器。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的建立,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意、多实践,让创新创业思维与理念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2.完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只有创新创业思维与理念还不行,还得有系统的课程体系的支撑,每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适合本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加进去,可以多分配点课时,理论、实践、实习贯穿其中,选修课必修课相结合,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打破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进行教学改革,比如通过引进翻转课堂,制作慕课、微课等形式,把课堂延伸到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和互补。并实现弹性学分制,给予创新创业学生学分上的鼓励和政策上的支持。
3.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要能实现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应用,并实现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服务范围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到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整个生命周期,内容既包括课程服务、项目服务等常规内容,又包括项目融资、项目产业化等创新内容。高职学生通过访问该信息平台,了解“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内容、形式、途径、相关技术、相关产业等知识、信息以及案例模拟。
4.培养和壮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要想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培养一批既有创新创业精神又懂创新创业技能的高职师资队伍。鼓励高职教师开展“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实践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从社会各行业聘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相关学者专家等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努力把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息息相关的校内外教师整合起来,组成骨干教师队伍,专门从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指导工作。
5.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利用政府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联合行业、企业、兄弟院校,采取多方融资的形式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政府、院校与企业三方各自发挥功能和特长,相互融合协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将高职学生创业的技术技能与美好愿望孵化成鲜活的经济实体。
参考文献
[1]官建文,李黎丹.“互联网+”:重新构造的力量[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6).
[2]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
[3]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