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2013年8期
发表时间:2018年3月27日 浏览:377次
教育天地
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 郑树启;陈立强;5-8
硕士研究生课程“双轨制”的培养模式研究 刘丰年;李长云;朱文球;文鸿;果鑫;9-10
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核心化的培养机制研究 张鲁平;王科唯;11-12+15
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李翠泉;13-15
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工作新途径——以温州大学为例 卢立珏;16-18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刘永;19-20
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张相炎;刘宁;21-22
《教师专业标准》视角下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黄海平;23-24+2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张瑾;25-27
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王玉明;28-29
专题教学中PPT制作的探索与体会 何峻;李璐;30-31+36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马跃;丁永超;孙金海;顾洪;周俊;32-33
开放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孙旭东;程继强;34-36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王再军;37-38
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眼中的大学教育 赵力民;赵红;39-40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孙晓云;41-42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 翟永君;武博文;43-44
教改之窗
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王彦彭;45-48+80
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董雄报;张学龙;李军;49-50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建华;51-52
EXCEL在数理统计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刘朝林;钟波;荣腾中;53-54
一种项目迭代开发驱动的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 陆悠;奚雪峰;华泽;陆卫忠;55-56
现代远程教学模式下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探索 赵永虹;57-58
浅谈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李艳军;张新宇;59-60
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赵华荣;61-62
工程图学教学中工程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梁艳书;朱英杰;郭桂梅;丛萌;63-64
用MATLAB和建模实践改造工科线性代数课程的体会 阎家斌;宋叔尼;孙艳蕊;65-66
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常微分方程教学初探 阮妮;67-68
高等数学教学问题探讨 房宝娣;69-70
让课堂教学有层有次——例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 夏晓峰;71-72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质量之探讨 曾友芳;73-74+77
略论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莫勇明;75-77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张亚莎;78-80
新时期中职学校语文教学问题的探析 黄惠勤;81-82
汉英互依-阶段互动模式在生物无机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宋玉军;左江南;83-8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之网络化考试——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 陈泽璇;张春辉;86-87
浅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闫佳馨;88-89
TEM4听写测试的错误分析及其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反拨 李祖君;90-91
高职学生英语口语障碍分析与教学策略探究 刘晓燕;92-93
关于开设专升本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计晗;牛洁珍;迟秀湘;94-9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创新人才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黄晓琼;96-98
思政理论课“课题制”教学模式实践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黄丹;99-100
信息化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法探索 张天锋;101-102+108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刘永萍;孔德涛;103-104
学科纵横
人格特质论的研究策略 胡瑜;李静静;105-108
项目管理方法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 李榆;109-110
广西与东盟10国体育文化交流初探 黄绍华;刘威;覃新年;111-112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以电影《刮痧》为例 吴筑敏;113-1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文化安全问题分析 刘超;115-116
浅析英汉互译中标点符号的翻译 孟洁;117-118
中西颜色词之文化象征意义对比研究 任芳;119-120
管理方略
比较视角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差异、借鉴与反思 孔伟明;121-122
信息表在民族高校基础实验室精准化管理中的应用 曹忻;李海玲;哈斯其美格;臧荣鑫;123-124
民族地区管理学人才能力框架与培养问题探讨 陈继萍;125-126
一校两区办学教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以琼州学院为例 周述波;贺立静;林伟;张洪斌;127-128+131
育人在线
大学生国家核心利益观现状及教育途径研究 董振娟;王莎莎;129-131
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孙吉平;132-13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曾昭皓;134-136
浅论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以银冈书院为例 董艳华;137-138
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王英;敖洪;139-140
社会认同视野下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研究 朱颖;141-142
大学生学风建设之管见 杨成光;143-144